天关客星
超新星
天关客星(编号:SN 1054),为星名。这里的“天关”是古代的星名,处于金牛座;“客星”是中国古代对新星超新星的称谓,但有时也指彗星。史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这颗突然出现的“客星”“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它的亮度很高,在白天也能看见它;它像金星(古人也称其为“太白”)一样,光芒四射,星光呈红白色。这样的星象持续了23天,后来它的亮度渐渐降低,将近2年后才逝去。
史料记载
天关客星是1054年金牛座内爆发的一颗超新星,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天文学家在史书中对这颗星留下了详细的记录。
记载
(注: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1054年7月4日。)
推断
根据史籍中的记录可以推断,这颗超新星在23天的时间内白天都可以见到,在夜晚可见的时间则持续了一年十个月。据研究,这颗星可能是Ⅱ型超新星。天关客星爆炸后的遗骸形成了蟹状星云,在1774年收录在梅西耶星表中成为第1号天体。
观测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观测到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非常少。除了蟹状星云以外,还有被第谷和他的学生开普勒观测到的第谷超新星开普勒超新星。据天文学家推算,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平均20-50年出现一次。但是大都发生在银核内部,或者在银盘的另一半完全被银核遮挡。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恰巧发生在银河系内与太阳同一侧银盘上但是比太阳系更远离银核的外侧。这样的部位发生超新星爆发,从地球上观测完全没有遮挡,但是这样机会就极为罕见。
20世纪早期,对早期间隔数年的星云照片进行分析表明,它正在不断膨胀。根据其膨胀速度反推可得,该星云在地球上开始可见的时间至少在900年以前。而中国天文学家1054年的记录在天空的相同区域产生过一颗亮星,甚至白天都可观测到。由于距离十分遥远,当时中国人观测到的白天的“客星”只可能是超新星。这是一种核聚变已耗尽能量并自行坍缩,从而发生爆炸的巨大恒星。
近期对历史记载的分析表明,产生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时间为4月或5月上旬,到了7月最亮时视星等升至−7到−4.5之间(比夜空中除了月球以外的任何天体都亮)。该超新星在首次发现大约两年之内都可用肉眼看到。
归功于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天文学家1054年的观测记录,蟹状星云成为第一个被确认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的天体。
中心天体
蟹状星云的中心有两颗暗星,其中一颗与此次超新星爆发直接相关。1942年,鲁道夫·闵可夫斯基发现它的光谱极不寻常,从而确认了它的特殊性。到了1949年,天文学家发现此星附近区域是很强的无线电波X射线辐射源。1967年,它被确认为天空中γ射线辐射强度最大的天体之一。第二年,地球上接受到它放出的辐射脉冲,因此它成为最早发现的脉冲星之一。
脉冲星是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它们以一定而且很短的周期释放辐射脉冲,频率可达每秒数百次。1967年刚发现这种天体时就产生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该团队甚至考虑了那可能是先进文明发出的信号。然而,在蟹状星云中心发现了脉冲射线源,这成为证明该星云起源于超新星爆发的强有力的证据。现在认为它们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它们的强磁场将辐射约束成很窄的波束向外释放。
据信,蟹状星云脉冲星的直径约为28–30千米,它每隔33毫秒发射一次辐射脉冲。辐射脉冲的波长跨越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电磁波谱。与其他孤立的脉冲星一样,它的自转周期正在逐渐变慢。有时它的辐射周期会发生急剧变化,称作自转突变,这是由于中子星内部的突然重新组合引起的。脉冲星自转减缓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发射同步辐射,总光度可达太阳的75,000倍之多。
蟹状星云中心区域由于脉冲星极高能量的不断释放而变得异常活跃。大多数天体的演化非常缓慢,只有经历很长的时间尺度才能觉察出变化。而蟹状星云的内部在几天之内就能产生明显变化。星云内部最活跃的特征,是脉冲星的赤道风猛烈冲击稀疏的其他区域,形成激波阵面。这种激波的形状和位置瞬息万变,赤道风一阵阵地形成然后渐渐减弱并消失,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了远离脉冲星的星云内部。
前身星
发生爆炸成为超新星的那颗恒星被称作前身星(Progenitor star)。有两种类型的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和大质量恒星。在所谓的Ia型超新星中,气体不断落在白矮星上,不断增大其质量直至接近临界值——钱德拉塞卡极限,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发生爆炸。而对于Ib/c型和Ⅱ型超新星,它们的前身星是一颗核聚变反应耗尽了燃料的大质量恒星,最终发生坍缩并不断升温,最终达到超新星爆发的临界温度。蟹状星云中心存在脉冲星表明它一定是由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形成的,因为Ia型超新星不产生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的理论模型表明爆炸形成蟹状星云的超新星质量至少为太阳质量的9到11倍。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因太小而不能发生超新星爆发,它们的最终宿命是行星状星云。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的12倍,那么它产生的星云化学成分会与蟹状星云中实际检测到的不符。
研究蟹状星云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星云和脉冲星的总质量明显比推测的前身星质量小。关于那些消失的质量的谜团至今仍未解开。首先通过它发出的总光度估算星云的质量,然后计算所需质量,可以得出星云的温度和密度。质量的区间估计是太阳质量的1–5倍之间,而一般研究者认为太阳质量的2–3倍是合适的估计值。此外,中子星的质量估计为1.4至2倍太阳质量。
解释蟹状星云消失质量的主要理论是前身星的一部分物质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就由星风带走了,这种现象在沃尔夫–拉叶星中是很常见的。然而,这会在星云外形成一个壳层。尽管天文学试图使用各种不同的波长来探测壳层,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发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6 07:34
目录
概述
史料记载
参考资料